商標侵權行為是指違反商標法規定,假冒或仿冒他人注冊商標,或者從事其他損害商標權人合法權益的行為。被侵犯的當事人可以要求對方停止侵權,要求對方承擔相應責任,賠償所造成的損失。
法律依據:《商標法》第五十七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均屬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1)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的;(2)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近似的商標,或者在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容易導致混淆的;(3)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4)偽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制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的;(5)未經商標注冊人同意,更換其注冊商標并將該更換商標的商品又投入市場的;(6)故意為侵犯他人商標專用權行為提供便利條件,幫助他人實施侵犯商標專用權行為的;(7)給他人的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1、確定注冊商標專用權的權利范圍。注冊商標專用權的權利范圍是認定商標侵權的基本依據。判斷商標侵權行為能否認定或稱是否構成所考慮的一切因素都是圍繞注冊商標專用權的權利范圍來進行的。根據我國《商標法》第五十六條 注冊商標的專用權,以核準注冊的商標和核定使用的商品為限。顯然,從這條規定看,注冊商標專用權的權利范圍只限于核準注冊的商標和該注冊商標所核定使用的商品。該范圍由兩個方面因素來確定,一是核準注冊的商標;二是該注冊商標所核定使用的商品。二者的結合,構成注冊商標專用權的權利范圍,也就為認定商標權侵權行為確定了與被控侵權對象進行比較的標準,以便得出是否構成侵權的結論。
2、確定被控侵權的具體對象。被控侵權對象的確定由兩個方面的因素所決定,一是被控侵權的商標,二是被控侵權的商標所使用的商品。確定被控侵權具體對象的意義,在于確定和固化被控侵權行為的載體,為下一步與商標權的保護范圍的比對打下堅實基礎。它與確定注冊商標專用權的權利范圍同樣重要,它是認定商標侵權行為的另一個比較對象。3、將被控侵權對象與注冊商標和該注冊商標所核定使用的商品進行比較,認定被控侵權的商標與注冊商標是否相同或者近似,以及被控侵權商標所使用的商品與該注冊商標所核定使用的商品是否屬于同一種類或者相類似。通過認定侵權行為的三個基本步驟,特別是經過將被控侵權對象與注冊商標和該注冊商標所核定使用的商品進行比較后,就能認定是否構成商標侵權。1、可以收集保存證據,首先雙方也可以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可以向侵權方發律師函,向工商行政部門投訴,或者人民法院起訴。法律講究證據,當發現商標被侵權時,將別人侵權的商品以拍照、攝像、實物購買等方式進行固定,必要時對證據進行公證,先把證據保存好。掌握證據后可以通過委托律師向對方發律師函的方式震懾對方,給對方一次改正的機會。如果對方的產品在電商平臺銷售,也可以通過電商平臺舉報來震懾對方。2、如果我們碰到商標侵權,對方侵權不嚴重,又愿意協商解決的,雙方可以就侵權事實和侵權賠償進行協商解決。3、工商行政部門有權監管商標,可以就侵權事件向工商行政部門進行投訴,需要注意的是法律規定商標注冊人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投訴請求保護其商標專用權的,應當遞交書面投訴申請,同時附送其有效的證明材料,具體包括投訴書、商標注冊證明以及雙方商標實際使用圖片。4、通過司法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依據法律規定不愿協商解決或者協商不成的,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通過提起民事訴訟可以要求對方停止侵權行為并賠償損失。
商標侵權行為是指違反商標法規定,假冒或仿冒他人注冊商標,或者從事其他損害商標權人合法權益的行為。
被侵犯的當事人可以要求對方停止侵權,要求對方承擔相應責任,賠償所造成的損失。
法律依據:《商標法》第五十七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均屬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
(1)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的;
(2)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近似的商標,或者在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容易導致混淆的;
(3)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
(4)偽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制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的;
(5)未經商標注冊人同意,更換其注冊商標并將該更換商標的商品又投入市場的;
(6)故意為侵犯他人商標專用權行為提供便利條件,幫助他人實施侵犯商標專用權行為的;
(7)給他人的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
1、確定注冊商標專用權的權利范圍。注冊商標專用權的權利范圍是認定商標侵權的基本依據。判斷商標侵權行為能否認定或稱是否構成所考慮的一切因素都是圍繞注冊商標專用權的權利范圍來進行的。根據我國《商標法》第五十六條 注冊商標的專用權,以核準注冊的商標和核定使用的商品為限。顯然,從這條規定看,注冊商標專用權的權利范圍只限于核準注冊的商標和該注冊商標所核定使用的商品。該范圍由兩個方面因素來確定,一是核準注冊的商標;二是該注冊商標所核定使用的商品。二者的結合,構成注冊商標專用權的權利范圍,也就為認定商標權侵權行為確定了與被控侵權對象進行比較的標準,以便得出是否構成侵權的結論。
2、確定被控侵權的具體對象。被控侵權對象的確定由兩個方面的因素所決定,一是被控侵權的商標,二是被控侵權的商標所使用的商品。確定被控侵權具體對象的意義,在于確定和固化被控侵權行為的載體,為下一步與商標權的保護范圍的比對打下堅實基礎。它與確定注冊商標專用權的權利范圍同樣重要,它是認定商標侵權行為的另一個比較對象。
3、將被控侵權對象與注冊商標和該注冊商標所核定使用的商品進行比較,認定被控侵權的商標與注冊商標是否相同或者近似,以及被控侵權商標所使用的商品與該注冊商標所核定使用的商品是否屬于同一種類或者相類似。通過認定侵權行為的三個基本步驟,特別是經過將被控侵權對象與注冊商標和該注冊商標所核定使用的商品進行比較后,就能認定是否構成商標侵權。
1、可以收集保存證據,首先雙方也可以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可以向侵權方發律師函,向工商行政部門投訴,或者人民法院起訴。法律講究證據,當發現商標被侵權時,將別人侵權的商品以拍照、攝像、實物購買等方式進行固定,必要時對證據進行公證,先把證據保存好。掌握證據后可以通過委托律師向對方發律師函的方式震懾對方,給對方一次改正的機會。如果對方的產品在電商平臺銷售,也可以通過電商平臺舉報來震懾對方。
2、如果我們碰到商標侵權,對方侵權不嚴重,又愿意協商解決的,雙方可以就侵權事實和侵權賠償進行協商解決。
3、工商行政部門有權監管商標,可以就侵權事件向工商行政部門進行投訴,需要注意的是法律規定商標注冊人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投訴請求保護其商標專用權的,應當遞交書面投訴申請,同時附送其有效的證明材料,具體包括投訴書、商標注冊證明以及雙方商標實際使用圖片。
4、通過司法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依據法律規定不愿協商解決或者協商不成的,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通過提起民事訴訟可以要求對方停止侵權行為并賠償損失。